从一个叫马集的小镇开始,阜阳市太和县成为全国最大的毛发原材料集散地,全国发制品四大基地之一,被商务部认定为国家外贸转型省级示范区。这个小镇,解决着人们的“秃然”烦恼,也成就着当地“发”家致富的途径。
从“货郎担儿吆喝声”到“假发生意遍全球”
马集镇毛发产业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清朝,在清末时期,马集人因不满足于男耕女织传统的生存方式,萌生经商意识,他们打起绑腿,挑起货箱,用针头线脑换回外乡人眼里没有用处的头发,这些黑黝黝的人发,经过清洗、梳理、整形,加工成古装戏的假发商品。
一副尺、一杆秤,一把剪刀、一面镜子,这是早年马集收发人的标配。勤劳的马集人,一副货郎担儿走天下,收头发、制头发、卖头发,成家立业、养家糊口。
其中有一个最著名的货郎姓柯,致富后他不忘反哺乡里,修桥铺路,扶弱救贫,资助办学。由此,马集人不断发展壮大“柯郎”队伍,马集镇发制品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由此流传了百余个春秋。
如今,太和每年为发制品生产提供6000余吨原材料,原料份额占全国市场的70%左右;人发年交易量6000吨左右,年交易额近12亿元,产品远销欧美、非洲、澳大利亚等地,形成了“买全球、卖全球”的大格局。
把“假发”生意做成了规模
为了深入开掘这一传统产业,马集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举全镇之力,于2006年开始着手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发制品产业园。园区的成立整合了各项政策和资源,搭建了一个科技化、现代化综合平台,为马集的毛发产业注入了新鲜活力,改变了马集镇早期以经营家庭作坊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推动了传统经营模式的转型升级。
马集发制品产业园位于太和县马集镇,园区规划占地面积61.45公顷。目前,这里有大大小小的发制品企业100多家。园区现有规上企业52家,个体加工户4000余家,从事毛发行业近2万人,带动周边乡镇就业人数近6万人。
今年1-9月,实现产值15.84亿元,税收1.02亿元,出口累计8931万美元,马集发艺小镇在省级特色小镇评估中获“优秀”等次。
“发”家致富
“因为咱们这个产业就是从韩国转移到中国来,现在的产量占全球产量的70%。而太和这边作为四大基地之一,原材料比较集中,当地也有一定的历史,更重要的还是一些产业工人,从小就接触这个产业,耳濡目染的也会做,所以我们当时决定来太和做假发。”安徽泓聚美工艺品有限公司经理闫举礼说。
“我们家的产品全是出口去美国市场,而且每年都在根据市场的需要,更新研发新的假发,因为本身就时尚的产品,一定要跟上市场。现在产值就是正常的话我们应该3000万左右。”闫举礼说
在各项产业扶持政策的加持下,充分利用当地多年来积累的产业资源,企业迅速发展,已开发出10多个品类,30多款发艺产品,远销欧美等10几个国家。
“借助当地这些政策、物流,包括产业链,对我们企业的发展肯定是大有好处。对我们之后的市场还是很乐观的,包括产值和税收上都应该有一个突破。我们还是很有信心的。”闫举礼说
如今,假发已从养家糊口的生意,变成畅销全球的产业。但对“发”家致富的初心,马集人始终初心不改。美丽别人,成就自己,马集人对“美”好生活越“发”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