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今日视点 > 正文

阜南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着力打造美丽村庄“基本版”

来源:原创 发布者: 阅读:6945 时间:2022-06-17 20:56:37

本报讯 (工商导报全媒体记者季思华 实习记者 程梓桐) 阜南县在农村环境整治中,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变废为宝、留 […]

本报讯 (工商导报全媒体记者季思华 实习记者 程梓桐) 阜南县在农村环境整治中,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变废为宝、留住“乡愁”等各种环境整治模式,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目前,全县美丽、整洁村庄“基本版’已初见雏形,采访中发现王化镇万沟村和许堂乡棚园村就是其中的两个典型代表。

王化镇:四坚持打造“基本版”整洁村庄

阜南县王化镇万沟村总面积7.5平方公里,全村辖12个自然庄,其中丁寨村民组位于万沟村南部,122户,人口623人。

据介绍,丁寨村民组在本次环境整治提升过程中先行先试,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群众主体、镇村引导的原则,重点开展治脏治乱,打造基本版美丽、整洁村庄,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四坚持打造“基本版”整洁村庄。一是坚持开展“五清一推”,即开展沟塘清淤整治黑臭水体;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彻底清除陈年垃圾;开展全面清理房前屋后柴草杂物;开展拆除废弃破烂墙头圈舍;开展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推行农户家畜、家禽圈养。二是坚持在“五清”的基础上,通过铲一铲、补一补、清一清、整一整、修一修等开展乡村微整形,做到路肩清晰、空间隔离、巷道通透、田土平整。三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解决群众现实问题。本着消化旧砖废瓦的指导思想开展微整形、做路肩清晰隔离、建设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等。另外在整治提升过程中,疏通群众一些水路问题,对部分沟塘、桥头进行美化、护栏,消除安全隐患让群众满意。对历史遗产“万沟红贡米”进行挖掘,突出文化特色,提高经济效益。四是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村两委干部多次组织召开群众会议,宣传环境整治提升的意义,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在环境整治过程中,村民杨保林将自家的砖头2000多块捐献出来建设“小菜园”,丁传辉捐献旧砖、旧瓦800多块,孙章玉、罗秀英等群众也积极参与;老党员丁传辉带头组织群众参与垃圾清理、路面清扫。在丁传辉的组织下,丁寨组在家常住群众自愿认领承包清扫路段,每天打扫,使整治成效得到成效维护。

万沟村丁寨村民组环境整治提升的做法,取得了良好成效,万沟村委会已经开始在全村推行;王化镇党委政府及时对此进行评估总结,认为结合实际,可以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进行“复制”,决定在全镇进行推广。

许堂乡:变废为宝给村庄造景

棚园村是许堂乡下辖15个行政村之一,由贾棚村和朱元村两个村合并而成,下辖21个自然庄,28个村民小组。该村2020年列入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名单,于2021年全面建成。

在建设过程中,棚园村充分利用了群众废弃的建筑材料以及农耕时代的器具、废旧轮胎等,就地取材,变废为宝,修建小广场,铺设小路径,建设小游园。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解决了垃圾乱堆乱放问题,同时也美化了环境。一处处的乡村风景,让群众感受到村庄绿化、美化所带来的舒心、舒适,农闲时村民就会在小凉亭乘凉闲话、漫谈古今,生活的美好让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棚园村立足于宜居宜业,打造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利用本乡本土的土专家来指导美丽乡村建设,统筹本地资源组建属于自己的施工队来建设美丽乡村,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建设的成本,还能把农村建设的更像农村,让农村真正变成有“乡愁”的农村。

同时,棚园村沿袭许堂乡美丽乡村建设优良传统,大力提倡“一园三用”,是小花园,是小果园,也是小菜园。积极动员群众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个大工程,谁的瓦片用在谁家房前,谁的砖头用在谁家路面。在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本土乡风文明的建设,做到政府主导、乡村建设、群众参与,让群众真正有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

版权说明:凡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依法追责!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