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工商导报记者季思华 实习记者 程晓琳 马利 刘志刚 程梓桐)50平米不到的房间里,一条简约洁净的长桌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6个紫砂茶杯,穿着红色印有“单桥志愿服务队”字样马甲的志愿者们,给每一位来访者沏上一杯茶,在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内,倾听来访者的心事,帮助解决他们心中的烦忧,这里是单桥镇新里茶馆,也是村民心中的小桔灯,架起党委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心桥。
心理茶馆的服务方式分为定点服务、上门服务、项目服务、特色服务等,定点服务为定点定时值班,心理茶馆每天安排两位志愿者值班,值班时间为上午8:30~11:30,下午2:30~5:30;而上门服务则针对一些需要进行心理干预的儿童进行家访,对一些需要多方倾听的调解案例进行走访;项目服务则针对一些特殊人群设计专门的服务方案,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服务,例如全镇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建设全覆盖项目,长者倾听计划等心理关怀项目。
心理茶馆第一批筛选出的志愿者有35名,有派出所,司法所,卫生院的工作人员,律师,教育工作者,心理学老师等。而在心理茶馆志愿者背后是多达800余名的单桥志愿服务队志愿者,由专业人士,社会贤达,创业青年和党员干部组成。来自阜阳师范大学大四的心理学学生小陈,也是心理茶馆的志愿者团队的一员,他每周来心理茶馆志愿服务至少一次,目前小陈经手的心理咨询辅导案例有6例,咨询有效率和满意度达100%。
小陈注意到当前乡镇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的几率在日益增长,“目前在心理茶馆经手的心理咨询案例当中,留守儿童的比例占到一半以上,而这些留守儿童心理出现问题的根源是在于家庭对儿童缺乏陪伴与交流沟通,所以,我们心理茶馆作为专业的心理辅导团队,也应该去架起家庭与青少年之间的桥梁,给予留守儿童有效的心理关怀。” 心理茶馆的发起人韦志中,是土生土长的临泉人,阜阳市政协委员,阜阳市心理协会会长,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学研究工作二十年,出版书籍30余部,发表论文70余篇,创办的心理学网校,目前有新老学员3万余人,是一位有社会担当的心理学者。
早在2012年韦志中团队便在社区里开展心理服务,“但是我们的服务不是临床心理学视角的,服务内容不是治疗,不是预防,不是咨询,也不是教育,而是支持。”韦志中认为,心理茶馆的载体要立足于本土文化。“生活化给了我一个灵感喝茶,喝茶的过程中既有心理的治愈又有生理的治愈,因此喝茶是新里社区服务模式,探索中我认为最适合的载体。”
从小就父母离异,由爷爷奶奶抚养的小玉(化名),在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眼里,是个性格乖张的学生,小玉对于学校同学打小报告、老师请家长的行为十分厌恶,爷爷近日突发心脏病,小玉认为是自己的错,内疚的她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来到心理咨询室的小玉,仍然一低头沉默,不愿多言,这时咨询师让小玉 从小就父母离异,由爷爷奶奶抚养的小玉(化名),在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眼里,是个性格乖张的学生,小玉对于学校同学打小报告、老师请家长的行为十分厌恶,爷爷近日突发心脏病,小玉认为是自己的错,内疚的她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来到心理咨询室的小玉,仍然一低头沉默,不愿多言,这时咨询师让小玉画一幅画——房树人,小玉画画只用了深棕色的笔,之后告诉咨询师,“我的生活没有颜色,我本来就不该来到这个世界上。”咨询师给她倒了杯水,递给她纸巾,抚摸她的头发,“宝贝,我知道你一定受了很多委屈,承受这个年龄不应该承受的一切,你放心在这里你是安全的,我会一直陪着你。”听完这些话,小玉开始抽泣,并倒在咨询师的怀里哭了出来,在咨询师的安抚下,小玉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并告诉了咨询师,他所经历的一切。咨询师随即采用了一些心理咨询技术,比如,分析父母离异的各种客观原因、爷爷奶奶生活的艰辛以及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暴力可能产生的危害等等,让小红逐渐理解了自己虽然出生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依然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她。经过三次咨询,小玉现在已经不逃学,可以正常地进行学习甚至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任务,脸上也渐渐露出了久违的微笑。
心理茶馆践行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探索创新基层社会心理服务模式,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据韦志中介绍,心理茶馆的功能包括心理疏导、矛盾化解、舆情收集、社会救助等方面。而心理茶馆有三个工作方向,一是针对当前基层矛盾进行化解;二是运用科学知识和先进理念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三是团结社会力量,协助党委政府,推动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我希望心理茶馆未来能变成令人津津乐道的心理茶馆,老百姓有事无事都能想起来,都想去心理茶馆喝喝茶,那么我们的品牌就建立起来了,就像一面旗帜一样,是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中国梦大路上的茶馆。”谈起心理茶馆的未来发展方向韦志中既自信满怀又觉得责任在肩。